
你是否经常感到眼睛干涩、刺痛、疲劳?长时间看电脑、手机后是否觉得视力模糊、难以聚焦?很多人会将这些症状笼统地归为"视疲劳",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干眼"在作祟。尽管两者症状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法却大不相同。分清它们的区别,对眼睛健康至关重要。
症状相似,源头不同
视疲劳(又称视觉疲劳或数字眼疲劳)主要是由于长时间专注于数字屏幕或其他近距离工作导致的眼部不适。其主要症状包括:
根据《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发布的相关指南,视疲劳主要是由调节功能异常、双眼视功能问题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干眼则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眼表疾病。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将干眼定义为"干眼是眼表疾病的一个亚型,可与其他眼表疾病共存,无症状的眼表体征反映了眼表疾病的存在,但具体而言并不意味着干眼症(DED)的存在。

干眼症诊断维恩图解析——症状与体征缺一不可,需排除鉴别诊断。左圆:症状;右圆:体征;重叠区:干眼症;重叠灰色区:需进行鉴别诊断予以排除。干眼其核心症状包括:
异物感
视力波动
对刺激敏感
《中华眼科杂志》发布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指出,干眼的主要机制是泪膜不稳定、高渗透压、眼表炎症与损伤以及神经感觉异常。
数字时代加剧眼部问题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干眼和视疲劳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研究表明,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8小时的人群中,超过7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疲劳或干眼症状。
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数字眼疲劳综合征",其特殊性在于:当我们盯着屏幕时,眨眼频率会不自觉地减少50%以上,导致泪液蒸发过快,同时调节肌肉持续紧张,往往同时引发干眼和视疲劳。

专家共识:如何区分两者?
根据多项临床研究及专家共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区分干眼和视疲劳:
症状模式差异:视疲劳症状通常在用眼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而干眼症状在一天中可能会波动,常在下午或空调环境中加重。
对治疗的反应:人工泪液能明显缓解干眼症状,但对单纯的视疲劳效果有限;反之,休息和调节训练能改善视疲劳,但对干眼帮助有限。
体征不同:干眼有客观体征,如泪膜破裂时间缩短、角膜炎点状着色等;而视疲劳通常没有明显的客观体征。
防治策略: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针对视疲劳:
针对干眼: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同时患有干眼和视疲劳。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发布的共识建议,对于混合型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同时处理两方面问题。
何时应该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自我护理一周后症状仍未改善
出现严重疼痛、视力明显下降
症状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专业的眼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包括视力测试、屈光状态评估、泪液分泌测试、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等,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干眼和视疲劳虽症状相似,但本质不同。正确区分两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才能有效缓解眼部不适,保护视力健康。在数字设备无处不在的今天,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是守护我们"心灵之窗"的最佳策略。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治疗依据!
参考资料:
[1]《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
[2]《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
[3]《中国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
[4]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TFOS DEWS III)
图片来源:AI生成,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TFOS DEWS III)截图
